欢迎访问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客服热线: -

秦皇岛纵横山海运动生活网

路跑 慢跑 慢跑教学 8837创始人网站 生命120健跑挑战赛 超百毅挑战赛 超百毅接力赛 青春长城 路跑 健走 户外 运动 慢跑公益课 衣谷暖流 纵横山海 飞夺泸定桥 清风店围歼战 三所里阻击站 团队毅行

2024营地超百毅挑战赛

距离2024-11-30还剩

被人遗忘的奚国【肖永刚】 [复制链接]

纵横山海户外运动协会 5359 4 倒序浏览
纵横山海户外运动协会
话题: 452
回复: 631
楼主

被人遗忘的奚国

被人遗忘的奚国

稿件来源:秦皇岛日报  
A扑朔迷离“古奚国”
 在中国历史档案中,各朝各代所建国家政权及其国都都有详细记载,如今大多都能找到其皇帝居住的皇宫遗址。但对于建国只有8个月的“奚国”来说,史料记载甚少,尤其是奚国国都的所在地,至今还是个谜。
 提起“奚”,知情者很少,一些学者便把“奚”与“奚族”等同起来。据《辽史》记载,“奚,国名,中京地也。”翻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清晰记有“辽回离保还箭舘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旋即败亡。”在《二十五史》中的《辽史》、单本《辽史》、《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都有同样记载。因此,一些史学家明确提出,“奚”代表一个国家政权,成立于1123 年,仅存在8个月。而“奚族”则是个中华古老民族,始见于公元388年,即北魏登国三年,这一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近千年。
  奚国在哪里建都?范围到底有多大?奚族人历史地位如何……这些更深层的内容,至今还被一团迷雾所笼罩。
 B一句惊醒“梦中人”
 2006 年夏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应邀来到青龙满族自治县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专家无意中对主管科教文卫的副县长王连晨说:“青龙过去曾居住过奚人,关于奚人的历史,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王连晨对历史研究有较深的造诣。回来后,他翻阅了《青龙县志》《祖山名胜》等文史资料,发现书中记载:“保大二年,金兵至,天祚播迁,回离保率吏民立秦晋国王淳为帝,淳伪署回离保知北院枢密使,兼诸军都统,屡败宋兵。淳死,其妻普贤女摄使。是年,金兵由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舘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改东、西节度为二王,分司建官。”
青龙满族自治县早有“两条乌龙占祖山”传说,其中一条乌龙说的就是辽代奚族首领回离保。公元1122 年11月,金兵攻打居庸关,萧太后兵败,逃出古北口,“奚六部大王”知北院回离保见萧太后杳无音讯,国中无主,就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箭舘(音gě)山”自立为王。据此,王连晨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奚国的国都有可能就是祖山的“铁瓦乌龙殿”。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副局长姚德昌曾亲自到国家档案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发现《二十五史》中的《辽史》、单本《辽史》、《金史》和《续资治通鉴》等史书中都有关于“奚国”的记载,但记录内容比较简单,只有奚国皇帝是回离保在箭舘山成立国家政权,国号“天复”等内容。现代专家、学者对“奚国”研究较少,没有成形文献。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萧春江教授,曾撰写过一篇文章《奚人后裔今何在》在《承德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青龙、卢龙、宽城、平泉和内蒙古宁城一带过去曾是奚族人聚居区,周边姓氏中张、肖、揣等姓氏都是奚人的后裔,并初步判定回离保的国都就建在青龙一带。
今年上半年,王连晨带队先后赴抚宁、内蒙古巴林左旗、赤峰、宁城、平泉等市县进行专门考察,查看辽代历史足迹,翻阅大量历史档案,详细了解有关奚国的历史,并将在祖山铁瓦乌龙殿搜集的砖、瓦等文物与辽代实物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目前祖山铁瓦乌龙殿遗存的砖瓦等实物完全与辽代文物一致,同时证实,回离保是奚族领袖,国都就建在箭舘山。
提起箭舘山,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
《辽史》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太宗记》记载“箭舘山:胡损奚所居”,意思是古代的胡人在历史上消失后,这里成为奚人居住的地方。
 清代光绪二年《永平府志》记载:“箭舘山,一名茶盘山。县(指临榆县)西北七十里,上有无量殿佛舍”。清代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箭舘山,在苇子峪边外,距城西北七十里……有云海亭、下中庵、上中庵遗址”。
 C艰难的寻根考证
2007 年4月11日,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副局长姚德昌带队在原老岭(现在祖山)林场场长李长华的引导下,第一次对祖山进行考察,发现很多实物遗物。5月25 日,考察组第二次考察,在苇子峪南沟发现一黄黑色巨石,巨石背面横镌“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右下侧刻有“大清康熙”字样。距此石五六华里的密林处,有一白红色山石,正面书“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
随后,考察组又来到铁瓦乌龙殿遗址,3个大殿的地基及其附近景物依然可见。大殿台阶用的条石整齐地排列着,3个大殿的基石都留有峁穴,各式各样的砖瓦石块散落一旁。第二大殿东侧的杵臼(古人舂米的器具)仍然保持完好,古老笨重的石杵重达三四十公斤;散落一旁的古代方砖呈青灰色,长宽各36公分,厚6公分,重18公斤,敲之咚咚作响。第三大殿西侧有一驮的石碑,碑石为墨绿色绵石,上刻有动物图案,其中正面刻有龙身,背面中下部留有“奚皇回离保立碑”字样,其中“皇”、“立”、“碑”字样比较清晰。据学者推测,之所以命名为“铁瓦乌龙殿”,是因为此殿用铁瓦建造,回离保又是个黑壮大汉,因此就被当地人称为“铁瓦乌龙殿”。
据李长华介绍,铁瓦乌龙殿的铁瓦,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当地人所拆,运至抚宁县大新寨造了枪炮;另一部分在大炼钢铁时被群众拆走炼铁了。
据现年80多岁的青龙满族自治县老摄影家张守志回忆,正殿前东侧二百多米处曾有四座白塔,塔高十几米,塔前有一广场,既可聚众练兵,又可祭祀。如今,张守志还珍藏着白塔照片以及数十张铁瓦乌龙殿遗址照片。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原政协主席刘玉宗说,这四座白塔后来有两座被盗墓者挖塌,另外两座经风雨残蚀自然倒塌。
在距祖山5公里之外的京沈高速公路、承秦出海公路观察祖山,有很多像箭杆一样的山峰,尤其响山、天女峰、香瓜顶三峰突出。专家推测,古人命名为箭舘山是以其山形命名的。
日前,考察队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名办公室和秦皇岛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查阅资料时又有了更大的发现。据1983 年编写的《青龙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老岭因辽时属临榆,故《辽史》称其为“临榆山”,亦称“箭舘山”,清代更名为“老岭”、“祖山”,只有“老岭”沿用至今,含义是古老山脉干系。据1986 年秦皇岛市地名委员会主编的《秦皇岛市地名志》记载:老岭系燕山山脉,辽时称为“临榆山”,亦称“箭舘山”,清代命名为“祖山”、“主山”、“老岭”,含义为古老山脉干系。老岭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曾几度为兵家所占。
D揭开奚国神秘面纱
 奚国到底存在多长时间,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奚国政权只存在5个月,另一种观点认为存在8个月。前者认为辽保大三年(1123 年)正月,回离保自立奚国皇帝,五月,南寇燕地,败于景、蓟间,其众奔溃,因此认为奚国只存在5个月;后者是根据《二十五史》中的《辽史·逆臣传》记载, “回离保为郭药师所败,一军离心,其党耶律阿古哲与其(回离保)甥乙室八斤等杀之,伪立凡八月。”姚德昌也支持后一说,据他介绍,《金史》记载“回离保于丁巳(正月)称帝,壬申诏谕回离保,癸酉以时立爱言招抚诸部”,通过用“天干地支”理论推测,在奚国成立第七个月时,金国还在招抚回离保的部下,由此可见,回离保政权存在8个月应该是事实。
像许多古民族一样,奚国灭亡后,奚族便从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一直关注奚国现象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认为,奚族的历史作用应该肯定。在较长的时间里,奚族保持着畜牧业、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奚人熟练地掌握了培育、驯养良马的技术,奚人的马善于在山岭林莽间奔驰。辽代,部分奚人由逐水草而居发展到造屋定居,在奚王避暑地还建有亭台。“奚车”早就享有盛名,“奚琴”演变为现在的马尾琴,使用马尾弓成为擦弦乐器,是现在二胡、四胡和京胡的前身。早在唐代,奚人就“颇知耕种”,到了辽代,宋有使节写诗记奚族云:“农夫耕种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
目前,青龙满族自治县正加紧对奚国文化进行考察和研究,把祖山的奚国遗迹作为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下来。近期,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奚国文化研讨会”。据王连晨副县长介绍,该县将竭尽全力把奚国文化充分挖掘出来,结合祖山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独特旅游资源的优势,把祖山的铁瓦乌龙殿建成奚国纪念馆,把该县境内的都山确认为奚兵古战场,将奚人聚居区的村庄确定为奚族民俗村。

 

纵横山海户外运动协会
话题: 452
回复: 631
沙发

奚国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住建局 姚德昌

提起奚国,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实际在公元1123年,当辽、金、宋争战之际,奚族首领回离保举起奚民族独立的大旗,带领奚族人在箭笴山深处的铁瓦乌龙殿建立了奚国。这段历史,在《辽史》、《金史》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同时被写入了新中国编纂的《中国通史》和国家高等教育历史教科书。《中国通史》第七卷写道:“奚王回离保率部分奚众以迁州箭笴山(今河北秦皇岛市北)为根据地,金天辅七年正月初三(1123年1月31日),建立了奚族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权,即奚国,回离保被拥戴为皇帝,建元天复。”(1)可以肯定,回离保在箭笴山建立了国家政权。笔者今天便给它起名叫奚国政权。

 “奚国政权”是指奚国的国家政权的简称。这里的国家政权是国家机构(包括各种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的统称。 “存在” 是指发生、发展之意。据《辽史 卷114奚回离保传》载:奚国“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改东西节度使为二王,分司建官。时奚人巴辄、韩家奴等引兵击附近契丹部落,……”(2)等等,这就从正史上准确回答了奚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器是真实存在的。回离保在建立和完善国家政权、军事机构以后,也确实利用金兵南下西进,大辽国自身难保的有利时机,兵出祖山,扩大了地盘和影响。

那么奚国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呢?通过考察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奚国政权存在于辽、金、宋争战之时。

回离保建立国家政权是大辽国在燕京(今北京)撤退出来后才走这步棋的。112212月,金兵入居庸关,进军燕京,回离保与辽国大臣耶律大石等引燕京残军,拥护德妃出古北口而逃,行至松亭关(今河北平泉),大家议论到底逃往何处,回离保想到奚王府立国,耶律大石欲拥兵统一归顺到西京的天祚皇帝。于是两人分道而行;契丹兵从耶律大石挟德妃西走;奚、汉、渤海兵愿跟随回离保北上,径返奚王府。

燕山东段的箭山(现名祖山)是回离保最熟悉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位置重要;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当时金兵正在西进南下,乘胜追击大辽;宋军由开始观望到后来只记国仇,不抗金而击辽。熟知政治和兵法的回离保自然想到,只有在辽、金、宋争战之机才能乱中求治,乘机建国;只有避开金兵的锐气,蓄养住实力,才有可能让奚族东山再起。

正是这一历史难得的机会为回离保提供了奚族独立和建国的契机。

二、奚国国都建在了金、辽、宋三国争战的空档之处。

1122年,金辽交战已达7年。金兵按照“先打下东京,再攻占上京后夺取中京、燕京和西京”(3)的战略部署,对辽不断发动攻击。回离保看清了金攻辽的进军路线。这时金军已攻下东京、上京和中京。当时辽天祚帝以耶律淳留守南京,自率卫兵先是逃往鸳鸯泺(今河北张北西北安固里淖);后闻金军追兵将至,又以5000卫兵逃往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此时金国大军主力正攻打辽天祚帝所在的西京,小部分军队攻打燕(南)京。宋国军队这时在其北部也加入了围堵攻击辽军的行列。这使祖山及周边奚族人聚居的广大地区远离战场。金兵没有占领这些地方,宋兵离这里很远,辽军都被调到前线打仗。回离保等奚人首领判定当时中国天下已乱,决定乱中自立。因此他选择了祖山这一空档地区,也就是辽、金、宋三国力量最薄弱而又属奚族聚居地的地方建立起了奚国的国家政权。

三、临时政权所在地的箭笴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箭笴山(即今祖山)地处燕山山脉东端,辽西走廊西南,沟深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遏据祖山,东北可经辽西走廊雄视东北平原,西南可深入华北平原腹地。以祖山为战略支点进可以经营冀东、辽西,寻机进取中原,退可以占山为王。

事实上箭笴山(今祖山)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曾三次成为具有政治意义上的政权或组织的所在地。一是辽初时期奚族民族英雄胡损领导奚族部分部落(共六部)在箭笴山坚持民族独立、坚守阵地,对外族侵略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二是一百多年后的辽末时期奚族领袖回离保在那里建立了临时国都,其居住地为祖山内的铁瓦乌龙殿;三是抗日战争末期成立的东北工作委员会及其属下的临抚凌青绥五县联合县,其办公地点就在祖山里的花厂峪。

由于箭笴山的地理位置重要,便成了政治家大展鸿图之地。

四、临时政权所在地的箭笴山周边是奚人聚居区。

据《辽史》记载,在公元902到947年之间,箭笴山就是奚族首领胡损所领导的部落居住的地方。《辽史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太宗记》记载“箭笴山:胡损奚所居”。(4)《契丹国志卷二十二中京承天太后篇》记载“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5)即位于上京、东京和燕京之中,现在冀东和辽西一带,青龙祖山即位处其中。在公元1003年辽国建立了辽五京之一的“中京”,奚族的领地就隶属于“中京”管辖,可见,在回离保建国的100多年前,祖山就已经是奚族人民的聚居区,而且还是与奚王联系最紧密的部落所在地,是奚王统治下最有影响的地方。奚族有常被外族侵略、凌辱的历史,有长期进行反抗外族奴役、压迫的传统,有长久不息的独立、自主的愿望。因此把奚族的聚居地作为奚国建国的根据地,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就能够得到周边民众的拥护,做出的决策也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

五、奚族领袖回离保堪称一位非同寻常的政治人物。

奚国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奚族领袖们的正确决策。回离保在辽末是奚六部大王、诸军都统、知北院枢密事,核心掌权人物,在当时相当于现在的至少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级的人物;他是辽国重臣,被辽统治者任命为奚王,具有睿智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据《辽史》载:回离保“善骑射、矫捷而勇,颇知文史。”(6)能够准确的看清形势,把握时局,后因此被拥立为大奚国开国皇帝,并成为了当时的抗金英雄。故此可以推断他是一位英勇顽强、智勇双全的领导,非同寻常的政治人物,绝非草莽英雄可比。

因此,回离保把祖山选作临时国都所在地作为战略支点,可谓深谋远虑。

六、正规军队的存在是奚国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回离保身为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掌握着辽国特别是南京道(辽国共有五京和五道)的军事大权,领导着至少十几万人的军队。1122年末,回离保乘金军进击燕京之际,率奚、汉、渤海兵(起码有几万人的军队)北上,径返奚王府;到1123年正月,回离保才在众人拥立下于箭笴山建立了大奚国。之后率领不断扩大组成的奚国大军,一度攻破景州(今河北遵化),又攻陷蓟州(今天津蓟县),最前面的军队还曾经直逼燕京城下。有了这样的军队,奚国的国家政权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若只靠散兵游勇而不具备强大的军队,则只能占山为王而不能反击强大的金国或抗击宋国大军。虽然奚国政权只存在了八个月,但虽败犹荣。

 

笔者最后想说,奚国国家政权的存在无人能够否认,但遗憾的是她没能更长时间地停留在历史上并让她闪闪发光。因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奚国政权的存在只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笔者看还应该加上辽后期造就了回离保这位奚族英雄人物和较强大的军队这两个条件。

 

200836

注: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七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P

2脱,《辽史》五册卷百十四,元代,P1516

3)佚名,《新军事》中的“金辽战争”,1990年,P1.

(4)脱,《辽史》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太宗记》,元代,P

5)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十二中京承天太后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南宋。P216

6脱脱,《辽史》五册卷百十四,元代,P1516

通信地址: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建设局  邮编066500  联系电话13933526370 电子信箱qlydch@163.com

纵横山海户外运动协会
话题: 452
回复: 631
板凳
两条乌龙占祖山 抚宁箭杆岭奚国皇城和青龙苇子峪明建文帝铁瓦乌龙殿 

李亚忠

在秦皇岛地区,一直流传着“两条乌龙占祖山”的传统说法。其中的一条乌龙指的是辽金时期在祖山西北侧今抚宁县箭杆岭村一带自立为奚国皇帝的回离保;另一条乌龙指的是被燕王朱棣推翻后在祖山东南侧青龙苇子峪出家隐居的明代建文皇帝朱允炆。现在,奚国皇帝回离保的皇城和明代建文帝铁瓦乌龙殿的遗址还都有迹可寻,并且还都是人们游览凭吊的极好去处。 
一、抚宁箭杆岭奚王回离保称帝的皇城 
抚宁县箭杆岭村在明长城箭杆岭关的关城上。按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这里原来是“有关无城”,也就是只有长城而无关城。到了“弘治十三(1500)年,巡抚都御史洪钟檄参将高英、白琮创砌石城,以备守望”。于是这里才开始有了关城。而这里的长城的始建年代则更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长城:在府治北沿边一带,即秦太子扶苏、将军蒙恬所筑”。而秦长城又是依燕长城所筑。今箭杆岭关东面1里与花果山景区之间纯毛石土筑的“拦马城”和东北通跌死牛的“拦马墙”即燕、秦古长城的外侧复线遗址。而现在关口上的长城则是北齐和明代在燕、秦长城的基础上又修筑的。 
箭杆岭关东依祖山花果山景区,西北邻界岭口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关口,地势险要,交通便利,自古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辽史·太祖纪》记载天赞二年(923)“克平州……军于箭笴(gǎn,箭干)山,讨叛奚胡损,获之,射以鬼箭。诛其党三百人,沉之狗河”。《辽史·太宗纪》又记作“回破箭笴山胡逊,奚诸部悉降”。可见,这一带在当时是奚族人重要的聚居地区之一。 
又过了200年后的辽**大三年(1123),奚王回离保又在这里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奚国。但是,这个政权只存在短短的8个月就灭亡了。 
《辽史·逆臣传》记载回离保是辽国“奚六部大王兼总知东路兵马事。保大二年,金兵至,天祚播迁(辽天祚帝逃出居庸关)。回离保率吏民立秦晋国王淳为帝。淳伪署回离保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屡败宋兵。淳死,其妻普贤女摄事。是年,金兵由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时奚人巴辄、韩家奴等引兵击附近契丹部落,劫掠人畜,群情大骇!会回离保为郭药师所败,一军离心,其党耶律阿古哲与其甥乙室八斤等杀之,伪立凡八月”。《辽史·天祚纪》:“保大三年春正月丁巳,奚王回离保僭号,称天复元年。命都统马哥讨之……五月……回离保为众所杀”。《金史·奚王回离保传》:“回离保至卢龙岭,遂留不行,会诸奚吏民于越里部僭称帝……天辅七年五月,回离保南寇燕地,败于景(今遵化)、蓟(今蓟县)间,其众奔溃。耶律奥古哲及甥八斤,家奴白底哥等杀之……至是回离保死,奚人以次附属,亦各置猛安谋克领之”。可见,回离保自立为奚国皇帝后仅五个月就兵败被杀,其余部也于第八个月就都归降了金国。 
对于回离保自立为帝的“箭笴山”,清康熙五十年《永平府志》等也都有明确的记载:“凡边外盘薄于内,茶盆山为大……其峰万仞也……今在苇子峪边外半舍,上有无梁殿佛舍……迤西其颠犹狭,则置木梯五架。其开山僧乃辽天庆间,俗呼背牛顶……迤西则皆马司岭脉,乃《辽志》箭笴山也”。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也记载:“十八盘岭:在界岭口东十五里。又东为箭笴岭,极高”。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也称“茶盘山”其“脉与箭笴山相接。顿起三峰,中锋秀插天表,周环百里内皆见之,是为永郡主山”。并载:“茶盘山多茶树,土人不知修养,可惜”。 
以上可见,祖山主峰古称茶盘山或茶盆山,因其山上有很多茶树而得名。其东南是苇子峪,西南是背牛顶,西北是箭笴山,以盛产箭杆而得名。明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图中也标画着箭杆岭在箭杆岭口关东北二十五里。清康熙二年《永平府志》也记载:“箭杆岭关:川一里或百步,转东北至箭杆岭,高二里”。也都指的是在祖山主峰西北侧的今老岭一带。当地群众也说,那里有一条大山沟叫“箭杆沟”,在祖山主峰西北六七里远的地方,苦蜡木等树木生长的极为茂盛而又挺拔直立。清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苦蜡木:山中多有,坚勒可制梴(chān)”。《辞海》:“梴:木长貌”,应即箭杆或棍棒。并载:“吉林将军进野猪、鹿尾、箭杆……黑龙江将军进箭杆,由县领车价”。其所进贡的产于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箭杆也即应为苦蜡木所做。而箭杆沟中的苦蜡木生长的尤其挺拔秀直,其西南炸子沟一带更是祖山西北侧苦蜡木生长最多的地方。《秦皇岛市地名词典》:“箭杆岭村:元泰定年间,宋、杨二姓由山东迁此建村。因曾有人在此山岭造箭,故名”。因此,在以弓箭为主要武器之一的元代之前的辽金时期,占据了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箭笴山一带,则不仅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还有制造弓箭的得天独厚的大量箭杆资源。
纵横山海户外运动协会
话题: 452
回复: 631
地板

浅谈奚国的建立

——记一个转瞬即逝的王朝建立的主要因素

姚德昌、李颖

关于奚国的建立,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浅述。

一、建立国家的基础条件——民族的独立性

(一)、奚族的源头

在我国东北地区,除华夏族系外,尚有属于东胡、歳貊、肃慎等三大族系。这些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繁衍、生息,构成了东北地方史。其中东胡族系是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一般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契丹、乌洛侯、室韦等民族,而库莫奚是奚族在南北朝及其隋唐时期的另一个名称,由此可见奚族是属于东胡族系的。但具体考证奚族的来源,应与鲜卑族有莫大关联,《后汉书》中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1]  鲜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分为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秃发六部,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是居于今陕西、甘肃一带的乞伏、秃发等部;中部是居于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拓跋等部;东部是居于今河北东部、辽宁西部的慕容、宇文、段氏等部。史书记载,曹魏时期,奚族、契丹与宇文鲜卑族同居于黄河以北地区,并隶属之。当慕容氏北击宇文氏时,作为其别部的奚族和契丹,被迫北逃,主要活动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所以奚族总体来讲,是东胡族系中由最早的戎族——山戎的一个分支鲜卑族中宇文部的别部。

(二)、奚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南北朝时期,库莫奚多次越过长城,南下到靠近今河北省中部的地区。这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并受到中原影响,地理位置较契丹等东北民族优越,因此经济发展较快。在组织结构上,奚族部落大体分为五部,《周书》载:“分为五部,一日辱纥主,二日莫贺弗,三日契,四日木昆,五日室得。”[2]  这时候的奚族主要处于原始社会后期。

隋唐时期,奚族势力强盛,据《旧唐书》记载,至唐朝奚族已是“所居亦鲜卑故地,即东胡之界也。在京师(长安)东北四千余里。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据白狼河,北至霫国,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以至其国,胜兵三万人”[3]  这个时期,奚族受中原地区影响,掌握了种植、加工和储藏粮食的技术,制造了奚车、武器等手工业在历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社会制度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

唐末以后,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契丹强大起来。奚族不甘被契丹役属。其中酋长去诸带领部分民众,归附于唐王朝。后奚族分为东西两部。阿保机建立辽国,出兵征伐奚族,见《辽史·本纪第一》中:“亲征西部奚。于是尽有奚、霫之地。”辽国用了十余年统一了奚族。奚族被契丹建立的辽国统治直至金灭辽时期奚国的成立时止。

(三)、奚族的独立性

上述两方面介绍了奚族的源头和发展,可以看出,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少数民族存在着,并且已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近千年,他们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礼,从游牧状态转到以农耕为主游牧为辅的农业制度,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与兄弟民族契丹族虽有相似处,但奚族的思想文化与生产技术都较契丹族先进,即使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统治期间,辽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控制奚族,对奚族采取了联姻、结盟、封赏等怀柔政策,“扶其帐部,拟为国族”[4],将奚王府所统治的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甚至将奚族部分部落封为后族,即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即萧氏)中”[5],虽然辽国用这些手段控制奚族,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奚族本民族的特色,同化这个民族。奚人地理位置比契丹优越,受汉文化影响大。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奚琴”就是现在的“二胡”,在汉代的时候传入到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6],奚人还精通手工业,具有代表性的是制造了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7],文化方面,奚族也高契丹一等,由此体现出了一个特有的优秀民族的发展,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浪沙淘尽,而是被冲洗的更加美丽。一个民族的长成对一个国家的建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具有统一的文化、风俗、价值观,才可能实现国家的诞生。中国如今虽然具有56个民族,但民族的主体是华夏族系为主的汉族,其他民族是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包围下,深受汉文化影响同化的。在纵观世界历史,如北美独立战争,就是在北美洲英殖民地统治下的各色人种,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碰撞,形成了美利坚民族,为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发起的独立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由此可见,奚族的形成与发展就为后来奚国的建立做了铺垫。虽然国家存在短暂,如昙花一现,但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烙印。

二、奚国建立的时空条件——处于辽、金、宋征战之时

辽天祚帝昏庸无道,对国内各民族的奴役和压迫加剧,公元1115年,松花江畔的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起兵反抗辽朝的暴政,辽军节节败退,女真族势力壮大,建立金国,到了1122年时,战争进行了七年。金兵制订了“先打下东京,再攻占上京,后夺取中京、燕京和西京”的战略,对辽不断发动攻击。在这个时候,金军已经攻下东京、上京和中京。辽天祚帝以其子耶律淳留守南京,自己率卫兵先是逃往鸳鸯泺(今河北张北西北安固里淖);后闻金兵追兵将至,又以5000卫兵逃往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此时金军主力正攻打辽天祚帝所在的西京,小部分军队攻打燕(南)京。金国的盟军宋军也加入了围堵攻击辽军的行列,宋国原为辽国的盟国,在看到金军势大,及家仇国恨的影响下,由观望到积极击辽。在这个背景下,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国家,只有在辽、金、宋征战之机才能乱中求治,趁机建国。只有避开金兵的锐气,蓄养住实力,才有可能让奚族东山再起。

公元1123年,当辽、金、宋征战的时候,奚族的首领回离保又名萧干举起独立的大旗,建立了历史上奚族唯一的国家政权——奚国。《辽史》中记载“金兵由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器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必要条件,而《辽史》中“设奚、汉、渤海三枢密院,改东、西节度使为二王,分司建官。时奚人巴辄、韩家奴等引兵击附近契丹部落······”[8]的记载就体现了奚国具有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器。这就反映出奚国就是存在于辽、金、宋征战时期。

三、奚国建立的地理条件——进退自如的胜地

(一)、建都位置——河北省秦皇岛市秦龙县祖山境内

在正史中记载奚国国都的位置:箭笴山

二十五史中的《辽史》与单独《辽史》均记载“是年,金兵由居庸关入,回离保知北院即箭笴山自立,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

《金史·列传·回离保传》中记载:“回离保至卢龙岭,遂留不行,会诸侯吏民于越里部,称帝,改元天复,改置官属,籍渤海、奚、汉丁壮为军。”

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徽宗神合道骏烈逊功圣女仁德实慈显孝皇帝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天辅七年)正月,丁巳,辽知北院枢密事奚王和勒博即箭笴山自立为皇帝,改元天复。”[9]

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五卷》记载:“燕京既陷,干就奚王府自立为神圣皇帝,国号大奚,改元天嗣。时奚人饥,干出卢龙岭,攻破景州···”

     由上述正史中的记载,奚国的都城就建在了箭笴山地区,而卢龙岭也指的是箭笴山,箭笴山就是现在的祖山。祖山位于秦皇岛市青龙县境内,青龙县祖山属于清朝时的临榆县,从县志中可以看出祖山即箭笴山:

清代光绪二年《永平府志》记载:“箭笴山,一名茶盘山。县(指临榆县)西北七十里,上有无量殿佛舍(案《读史方舆纪要》:后唐同光二年,契丹阿保机袭叛夷军于箭笴山。宋宣和五年,辽臣奚回离保据箭笴山称奚帝,金人击平之。《辽史》迁州有箭笴山是也,其南去韦子峪十余里)。”[13]

清代光绪四年《临榆县志》记载:“箭笴山,在韦子峪边外,距城西北七十里,其山自承德府建昌县之南境,西折为马尾岭,又西为羊山岭,至韦子峪外为箭笴岭。分为边内临、抚、昌、卢四邑之山;边外之山盘薄于内,惟兹山为大。其峰万仞······有崖横镌‘南无阿弥陀佛’六大字,有云海亭、下中庵、上中庵遗址。”又说“茶盘山,又称黄崖。”[14]

在《青龙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老岭因辽时属临榆,故《辽史》称其为“临榆山”,亦称“箭笴山”,清代更名为“老岭”,因位于石河以西、青龙河以东,诸山依其分支,故以“群山之祖” “祖山名之。

    综上所述,箭笴山即为青龙县境内的祖山,回离保建都的地点就在此。而具体考证其宫殿遗址,目前史学家一律审定是在位于青龙县县城的东南方90公里,秦皇岛市的西北方25公里,抚宁县城的东北方55公里的祖山风景区中间,宫殿名为铁瓦乌龙殿。

 (二)、建都地点的群众基础

青龙的东南部在辽初就是奚族的聚居区,上文提及过,奚族大体分为五部。《辽史》记载的五部名称分别为“伯德部、楚里部、奥里部、遥里部、梅只部”辽保大二年,奚王回离保“至卢龙岭,遂留不行,会诸奚吏民于越里部”《金史》卢龙岭在今河北宽城、青龙和遵化之间,奥里部驻牧范围北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南抵长城一线,而卢龙岭的越里部就是奥里部。回离保在迁州箭笴山建立奚国前于卢龙岭奥里部召开奚族诸部大会,可见奥里部是当时的奚族诸部中较有影响的大部,而回离保建立奚国最好的地区应是群众基础好的奚族聚居区,政治影响力较好的地区应是奚王府所在地的中京地区,而此时的中京城已被金国占领,所以回离保只能选择在奚族势力较大的奥里部驻地迁州附近建国建都。

据《辽史》记载,在公元902年到947年之间,祖山这里就是奚族首领胡损所领导的部落居住的地方。据《辽史》记载箭笴山:“胡损奚所居。”[10] 《契丹国志》记载“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11] 在公元1003年辽国建立了辽五京之一的中京,奚族的领地就隶属于“中京”管辖,可见,在回离保建国的一百年前,祖山就已经是奚族人民的聚居区,而且还是与奚族首领联系最紧密的重要部分政治中枢所在地。

(三)、建都所在地的战略优势

箭笴山(今祖山)地处燕山山脉东段,辽西走廊西南,沟深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遏据祖山,东北可经辽西走廊雄视东北平原,西南可深入华北平原腹地。以祖山为战略支点可以经营冀东、辽西,寻机进取中原,退可以占山为王。是一个在乱世之中建立临时政权的上佳地点。

(四)、从地理环境上说,祖山是建都称帝的宝地

我国古老传统文化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从秦始皇被称做祖龙汉高祖称自己是龙种之后,龙就成了君主帝王象征、比附的对象。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而祖山就是燕山山脉的分支,也就是这里具有帝王之气。《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古代帝王都希望自己的都城建在一个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就是一个必要因素,回离保建都的地方依祖山傍青龙河,是个不可多得的上佳建都之地,建都在这里也体现了统治者想让自己的国家能够永世长存。

四、奚国建立的重要条件——领袖回离保这个政治人物

带领奚人建立奚国政权的领袖就是回离保(宋史名为和勒博)。据《辽史》记载:回离保“善骑射、矫捷而勇,颇知文史”。[12]可以看出史书中记载他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英雄,并且回离保是奚六部大王、诸军都统、知北院枢密事,掌握辽国的大权。在《契丹国志》中回离保大胜宋郭药师的五千精兵,并用计谋在只有少数部队的情况下打退强于自己几倍的宋军。说明了他不是一个草莽英雄,而是一位英勇顽强、智慧超群的政治人物,

112212月,金兵入居庸关,进军燕京,回离保与辽国大臣耶律大石等引燕京残军,拥护德妃出古北口而逃,行至松亭关(今河北平泉),大家议论到底逃往何处时,回离保就毅然决定在这个乱世建国以图霸业(实际在此之前他已派得力干将回祖山考察),而在祖山建都也是他举措中的英明之处,他看到了祖山地区的地势特点和奚族聚居区的优越条件,符合建立临时陪都的要求,体现了其深谋远虑的一面。

五、奚国建立的必要条件——有一支正规军队

回离保身为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掌握着辽国特别是南京道(辽国共有五京和五道)的军事大权,领导着众多军队。回离保在金军进击燕京之际,率奚、汉、渤海兵(几万人的军队)北上,径返奚王府。到1123年正月,回离保才在众人拥立下建国,之后率领不断扩大的奚军,一度攻破景州(今河北遵化),又攻陷蓟州(今天津蓟县),最前面的军队还曾直逼燕京城下。所以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可能在原根据地基础上还能够反击强大的金军和宋军的。

总括一个国家的建立就是由历史的偶然和历史的必然所组成的,奚国的建立正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起来。虽然政权只存在了八个月(《契丹国志》中明确时间约八月),最终被强于自己几十倍的金兵打败,但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高潮奚族经历了,就像昙花一现的芬芳,会永远的引导史学家们去探求她的秘密,品味她的芬芳。

注释:

[1]《后汉书》,120,乌桓鲜卑传

[2]《周书·库莫奚传》,49,列传第41

[3]《旧唐书·奚传》

[4]《辽史》,卷45,志第15,百官志一北面朝官

[5]《金史》,元,卷67,脱脱等著

[6]《乐书》,北宋 ,陈

[7]《新五代史》,卷74

[8]《辽史。列传·回离保传》

[9]《续资治通鉴》,宋纪九十五卷

[10]《辽史》,卷116,国语解 太宗记

[11]《契丹国志》,卷二十二,中京承天太后篇

[12]《辽史》,列传·回离保传

[13] 永平府志[M].清代光绪二年[M].P214

[14] 陈名远.临榆县志[M].清代光绪四年.P4-41\5-52\山水上 P4-41

 

 

联系人:河北省青龙县建设局姚德昌,手机13933526370

评论请先登录注册
精彩话题推荐
绑定手机
×
图片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