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射虎
《史纪·李将军列传》记载:汉将李广夜出,见草丛中卧一老虎,遂引弓射之。及至天明近前一看,却是一块形似老虎的石头,所射之箭深嵌其中。卢纶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即指此事。
此典故在《大明一统志·永平府》(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永平府志·古迹》中均有记载。而射虎地点后人称为:“虎头石”。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虎头石,在府城南六里,状如虎踞,旧传为汉李广射虎处。其下滦、漆合流。”滦即滦河,漆即青龙河。在20世纪80年代修纂的《卢龙县志》中也有记载。
虎头石村,现属卢龙县卢龙镇管辖,卢龙县城西南4.7公里。清康熙十三年(1674),朱、刘、李、邓四姓由山东高唐州迁此建村。因村东有酷似虎头形巨石,传为汉将李广射虎处,遂取名“虎头石”村。
老马识途
此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伐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今卢龙县一带)。春季出兵讨伐,冬季撤兵回返途中,大军迷失方向(也有说大军困于沙漠,俗称旱海),找不到撤退之路。管仲说:“老马会记得来时的路,可让老马带路。”遂挑选出几匹老马在队前先行。大军跟随老马行进,果然走出迷途。
除辞书外,在古代军事故事、经验智慧故事的多种文章里,大多说齐国大军是迷路于沙漠,即旱海中,但原文中并无此文字,只说“迷惑失道”。原孤竹国(今卢龙县)地理地貌形成于何时,没有考察,但从卢龙县的地貌分析,典故发生地域应是卢龙县西部。卢龙县北部、东部多为山峰、丘陵,西部北自鹿尾山,南至滦河入海口常百余里、东西宽约十几公里地带(即青龙河流域),基本是沙漠或沙土地。地域广阔,荒凉空旷,这一带的村庄部落多为明清时期形成;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除峰山、柴家哨有两处丘陵外,几无可参照的明显方位物,举目远望,四野苍茫,迷路的可能性很大。
不食周粟
殷朝末年,孤竹国(今秦皇岛卢龙县一代)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互相辞让国君之位,并隐居于世。后闻周文王兴起,两人便一同前往投靠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武力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拦马力谏,劝阻周文王放弃武力伐纣,以仁义待之。周文王不顾二人劝阻,举兵讨伐,平定殷朝之乱,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耻于丧国,对周文王以暴制暴倍感失望,遂不吃周朝之粮,而是隐于首阳山(今卢龙县境内),以采摘野菜果腹,直至饿死在首阳山。
{{el.item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Title}} {{el.itemStyleClass2Titles}}
此典故在《大明一统志·永平府》(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永平府志·古迹》中均有记载。而射虎地点后人称为:“虎头石”。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记载:“虎头石,在府城南六里,状如虎踞,旧传为汉李广射虎处。其下滦、漆合流。”滦即滦河,漆即青龙河。在20世纪80年代修纂的《卢龙县志》中也有记载。
虎头石村,现属卢龙县卢龙镇管辖,卢龙县城西南4.7公里。清康熙十三年(1674),朱、刘、李、邓四姓由山东高唐州迁此建村。因村东有酷似虎头形巨石,传为汉将李广射虎处,遂取名“虎头石”村。
老马识途
此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伐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讨伐孤竹国(今卢龙县一带)。春季出兵讨伐,冬季撤兵回返途中,大军迷失方向(也有说大军困于沙漠,俗称旱海),找不到撤退之路。管仲说:“老马会记得来时的路,可让老马带路。”遂挑选出几匹老马在队前先行。大军跟随老马行进,果然走出迷途。
除辞书外,在古代军事故事、经验智慧故事的多种文章里,大多说齐国大军是迷路于沙漠,即旱海中,但原文中并无此文字,只说“迷惑失道”。原孤竹国(今卢龙县)地理地貌形成于何时,没有考察,但从卢龙县的地貌分析,典故发生地域应是卢龙县西部。卢龙县北部、东部多为山峰、丘陵,西部北自鹿尾山,南至滦河入海口常百余里、东西宽约十几公里地带(即青龙河流域),基本是沙漠或沙土地。地域广阔,荒凉空旷,这一带的村庄部落多为明清时期形成;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除峰山、柴家哨有两处丘陵外,几无可参照的明显方位物,举目远望,四野苍茫,迷路的可能性很大。
不食周粟
殷朝末年,孤竹国(今秦皇岛卢龙县一代)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互相辞让国君之位,并隐居于世。后闻周文王兴起,两人便一同前往投靠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武力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拦马力谏,劝阻周文王放弃武力伐纣,以仁义待之。周文王不顾二人劝阻,举兵讨伐,平定殷朝之乱,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耻于丧国,对周文王以暴制暴倍感失望,遂不吃周朝之粮,而是隐于首阳山(今卢龙县境内),以采摘野菜果腹,直至饿死在首阳山。